百千万工程 茂南农村“微工厂”实现村民就业和增收
时间: 2024-06-25 15:04:38 | 作者: 细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村民就业难、收入少的问题,近年来,茂南区紧紧围绕“打造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效益明显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奋斗目标,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共赢”发展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深入发展“微工厂”,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走进茂南区金塘镇白土村委会石头屋村“阿朱家籺”的食品厂,即闻到田艾的清香。
“阿朱家籺”传承人朱志颖从小喜欢做籺食籺,2018年,她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家成立了“阿朱家籺食品厂”,根据不同消费者喜好,馅料与芋头、木瓜、豆角叶、紫薯、南瓜、红心海鸭蛋等食材结合,专业生产销售茂名特色籺、粽、青团、紫薯籺、南瓜籺等绿色食品新品种。
“年节、喜事籺的需求量特别大,我们做多得多,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兼顾家里、地里的生产。”在朱志颖家做籺的村民朱姨说。
“阿朱家籺”的籺口感软糯香甜,深受广大新老客户欢迎,2023年产值约480万元。随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值持续不断的增加,去年5月,在茂南区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下成立合作社,扩大加工规模,目前仅散装籺日销售5000多个,同时批发、供应酒楼、饭市、电子商务平台等,带动周边20多名妇女就业。近两年,阿朱家籺先后荣登央视《家乡至味》《农家院里过大年》等,2023年荣获广东农产品品牌最高奖红荔奖。
走进茂南区鳌头镇合岗村吴华炎的扫帚加工场,场里的工人有的给扫帚头打孔,有的将松散的鬃毛注入孔内,动作干脆利落,短短几分钟,一把扫帚就产出了。
“工坊就在家隔壁,上班时间自由,我们按件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加工扫帚的工人都是附近的留守妇女,一名年近五旬的村民如是说,这样的“庭院工厂”式的家庭工坊在鳌头镇4家。
近年来,茂南区农业农村局立足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微加工厂,引导合岗村委按照每个客户需求制作不同规格的扫帚、地拖、地刷等,年产量100多万把。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通过订单方式销往周边区(市)以及全国各地,年产值300多万元,带动40多个农户就业,助推鳌头镇扫帚加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茂名市福稻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茂名市乡味食品有限公司是茂南区花生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他们与金塘镇南埜村委、天安村委签订租赁土地使用协议,租用村中闲置土地,用于办厂加工花生油、花生制品如猫屎糖、花生糖等,目前,生产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企业到村里办厂后,为村民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一些大学生也返乡应聘到厂里打工,人均3000多元/月。我家种了3亩多花生,企业全部收购,现在我们种地、打工、顾家都不误,村集体有租金收入,村里基础设施慢慢的变好,环境越来越靓。”村民易叔说。
近年来,茂南区通过“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生产链。截至目前,全区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约13.3万亩,2023年全区种植花生5.8万亩,产量1.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约9.62亿元,带动区内2.2万人从事花生产业,实现园区花生从业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区农户平均收入高15%以上。花生产业逐渐形成一条生产链,企业与农户间建立了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茂南区依托“党建+”模式,积极引导村集体盘活闲置老旧房屋,为“微工厂”提供办公用地,现有“微工厂”86家,工作涵盖食品加工、手工制作、机械制造等行业,带动数万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左右。慢慢的变多的青年学子和人才被吸引回乡干事创业。
茂南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开荣表示,茂南将不断探索“微工厂”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将规模小、布局散的“微工厂”整合起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最大限度实现村民就业和增收。同时,继续扩展“微工厂”覆盖范围,在资金、选址等方面予全力支持,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村民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工程案例
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