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有三宝
时间: 2024-07-14 01:23:05 | 作者: 细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过去,这句玩笑话里透着定西人对生存环境的自嘲,更有对贫瘠土地的无奈。说来说去,“三宝”其实是一种东西。之所以称其为“宝”,是因为不起眼的小土豆,曾是定西人在物资匮乏年代的“救命薯”,也是极度干旱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的“温饱薯”。
如今,定西人再说“三宝”,语气明显不同。远销海内外的定西马铃薯不仅成为声名远扬的“品牌薯”,也是当地聚起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致富薯”。
还是那片土地,种法不一样,长出来的“宝”也不一样了;还是那“三宝”,卖法不一样,卖出去的价值也不一样了;还是厚道勤劳的定西人,走的路不一样,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不就是粉条吗,定西人家家户户都会做,寻常生活中都在吃,算什么“宝”?前,王强也这么想。彼时,家住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崖湾村的他,流转土地种了800多亩马铃薯。
“每年收获后,我都留一些马铃薯打粉,做粉条吃。”热情的王强还帮村里乡亲们打粉,做着做着,他瞧出了门道:这是门生意。
2016年,王强购置小型设备开了一个家庭作坊做粉条。“刚开始一年做十几吨,销路还行,之后就逐年扩大了。”尝到甜头的王强明白,靠小作坊不行,于是注册公司,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引进自动化流水线,主动给兰州的超市供货。去年,王强的宇盛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量达到了1000吨。
这几年,从马铃薯产业中瞧出门道的不只是王强。从地方政府到马铃薯淀粉加工公司,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定西作为“中国薯都”的城市名片虽然远近闻名,但是卖马铃薯只能挣个辛苦钱;只做淀粉加工,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也慢慢变得薄。
2021年10月,在考察学习了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后,定西市将宽粉加工作为马铃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路径和工业化引领农业产业的突破口,“中国薯都”的金字招牌,一定要通过一款知名产品擦亮和展示。
为啥选“宽粉”?定西宽粉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经过拌和、压型、熟化、冷却、切条、漂洗、解冻和晾晒,再辅以配料、配菜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以“薄、滑、劲、透、香、辣、爽”享誉市场,捞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筋道光滑……这一长串介绍,听起来就是很好吃的样子。因为好吃,所以有市场。市场潜力,是产业活力之源。
多年来,定西粉条因品质口感俱佳,在火锅餐饮中成为不少人必点的单品;加之粉条形状较宽,便被餐饮行业和消费的人形象地称为“定西宽粉”。2023年,“定西宽粉”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成为区域公用品牌。
此后,不论粉条宽窄粗细,“定西宽粉”被当地人解读出更多寓意:形宽,亮出特色;意宽,体现定西人的宽厚胸怀、宽广视野,也寓意宽心;路宽,蕴含着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宽阔前景。
事实证明,这条路越走越宽。两年多时间,“定西宽粉”生产经营主体由2021年的84家增加到120家,生产能力由6.5万吨增加到20万吨,去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
如果只卖粉条,尚不能凸显其“宽”,“宝”的成色也不足。一碗宽粉里,定西人下了一盘大棋。以“定西宽粉”的产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赋能当地药、畜、菜等多个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定西宽粉”牛肉、“定西宽粉”羊肉、“定西宽粉”蔬菜、“定西宽粉”中药材等系列新产品,构建起品牌矩阵,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有人算过账,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增值1倍,加工成食品增值4倍。“宽粉配上料包,又能多挣1块钱。”王强的信心,来自定西宽粉的品质,“我们有优质马铃薯,能生产优质淀粉,就能做出好粉条。名气响了,相关这类的产品都卖得好!”
于是,定西人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来定西,放宽心,吃好粉”。还有一句,“万薯生定西,一粉宽天下”。
口号不是随便喊喊,底气也不是凭空而来。这件事儿,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有发言权。
在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一排排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棚和附近梯田里绿油油的薯苗,被李进福视为自己的“作品”。戴顶草帽走进地里,李进福这件“作品”精心创作了30多年。
“1989年,在甘肃省农技总站工作时,我就开始从事土豆行业。”李进福回忆说,当时在定西还没有脱毒种薯,都是各县区之间异地调种,品种也少。1993年,李进福下海创业,后来又创办了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成为定西最早从事脱毒种薯生产的人之一。
种薯为啥要脱毒?定西种植马铃薯已有200多年历史,传统种植都是靠留种。时间久了,病毒就会引起品种严重退化。经过脱毒,可以去除马铃薯本身所携带的病毒。脱毒种苗经过扩繁后再移栽定植培育,就会长出不携带病毒的原原种;原原种在大田里长成原种,原种再次种植便产出一级种。一级种既可以当商品薯销售,也能作为种薯推广。
如此大费周章,就为了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2022年,李进福往伊拉克发送了25吨马铃薯原种,这批种子在当地经过培育,亩产达到了6吨多。今年2月,伊拉克客户又向李进福订购了600多吨马铃薯原种。
将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卖到世界各地,对李进福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我们年产原原种1亿粒,去年出口700多万粒,今年订单已有1500万粒。”在李进福看来,定西昼夜温差大,当地的自然天气特征情况很适合马铃薯良种繁育。
埃及、沙特、土耳其、尼加拉瓜……一个个出口目的地,证明“万薯生定西”所言不虚。目前,定西有36家种薯生产企业,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6亿粒以上,种薯年生产能力达220万吨。这片曾以盛产土豆著称的黄土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对一个优势特色产业而言,有“根”有“本”方可行稳致远、做大做强。放眼全国马铃薯产业,在地级市主产区中,定西已经实现良种繁育第一、种植培养面积第一、鲜薯产量第一、淀粉产量第一。多年来,定西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鲜薯产量保持在500万吨左右,马铃薯淀粉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这些产业“家底”,成为定西马铃薯良种繁育和精深加工的“基本盘”,也让李进福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长远的谋划。
“美国布尔班克马铃薯已经问世120多年,是加工专用型,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大面积种植。”10多年前,刚开始做出口的时候,李进福经常被问到,你有啥好品种?他深知品种对产业的深远影响,“我不仅要做繁育,还要做新品种培育,出成果的时候快到了”。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1982年,国家在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自那时起,定西贫瘠的土地里不仅长出“三宝”产业,也孕育出“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
几十年岁月变迁,定西人选择了马铃薯,马铃薯养育了定西人,也改变了定西的面貌。与“三苦”精神一脉同源的,还有“敦厚、包容、自强、坚韧、奋进”的“马铃薯精神”。
生于1986年的曹文浩还记得父辈们在洋芋地里的苦干。“把自家留的洋芋切成几块,骡子在前面翻地,我们跟在后面,走一步扔进去一个芽块。从种到收都是人工,秋天也挖不出来多少洋芋,能把自家的窖装满,就算是好收成。”小时候,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的几亩薄田里,曹文浩曾跟随父亲吃过这种苦。
长大后的曹文浩在外漂泊多年。几年前,他回到了鲁家沟,开始有效学习种地。“种法不一样了,收成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人不用再那么受苦。”曹文浩流转土地,种了800亩马铃薯,其中200亩水地,全部铺设滴灌带,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剩下600亩山地里也全部覆了膜。
地里耕地、覆膜、打药、采挖都由机械完成。“以前几亩地,累死累活只够填饱肚子。现在种800亩地,还没那么累。”最让曹文浩满意的是收入,去年遇上大旱,每亩水地平均能收6000斤马铃薯,旱地也有1000多斤,“这种天气,在以前肯定是绝收了”。
曹文浩说得轻松,实际上并不简单。有了机械,种地体力活轻了,但是费脑。“何时追肥,滴灌带的间距,用什么类型的原原种,这些都要学。”越种越有经验,但曹文浩明显感觉“根本学不完”。
今天的定西人,不仅传承了苦干精神与坚韧品格,还多了创新劲头。同样是种土豆,从前埋头苦干、靠天吃饭,如今选良种、定标准。
近些年,定西发布了《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离地苗床繁育作业规程》甘肃省区域标准、《甘肃省食品安全区域标准“定西宽粉”》,还制定了85项马铃薯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工程案例
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