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享受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见证十年“一带一路”风华正茂⑤)
时间: 2024-06-28 06:30:05 | 作者: 超细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在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项目现场,朱文昱(左)正在与外籍员工一同探讨相关标准化管理方案。
卢润燕在越南一项目现场为同事讲解工地标识布置规范。以上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十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派出了一批批人才、承建了一个个项目,与共建国一起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民生服务网络。
这是一条共同繁荣之路,不仅有贸易兴盛、产业兴旺,更带动当地民众学到了技能,增加了就业机会,多了一份收入。
只需要12个小时,孟加拉国库尔纳地区的虾、蟹就能抵达中国餐桌。这样的速度离不开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的通车。作为大桥的建设者,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市场开发与外联部高级工程师朱文昱满是自豪。
库尔纳地区是孟加拉国西南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盛产虾、蟹等水产品。帕德玛大桥通车前,人和货物都依赖轮渡,码头拥堵,速度也慢,仅仅是将虾、蟹运送到首都达卡就需要2天时间,途中包装箱内的冰块一旦融化,就会导致虾、蟹不新鲜,无法出售。
2014年,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开建,中铁大桥局中标承建主桥工程,项目金额约15.49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自主中标金额最大的桥梁工程。
2019年,结束休假的朱文昱在入境孟加拉国时,信息卡上填写的地址引起了边检人员的注意。“他一看我的地址就问我是否帕德玛大桥的建设者?项目还有多久完工?从他的语气中能听出他对大桥充满了期待。”边检人员在朱文昱的护照上盖上入境章后,一句“WelcomebacktoBangladesh(意为‘欢迎回到孟加拉国’)”让他感慨万千。“他们已把我们这些建设者当成了同胞,前往孟加拉国对我而言既是远行,也是回归。”
2022年,帕德玛大桥终于建成通车。“我忘不了通车那天当地人民冲上大桥庆祝时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朱文昱说。
大桥的通车将原本需要七八个小时的过河通行时间缩短至10分钟,河流两岸变得繁华起来。
有了帕德玛大桥,早上从库尔纳发出的虾、蟹,下午就可以到达首都达卡,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地。据孟加拉国有关部门统计,每天有约200吨、市场行情报价超5000万塔卡(约333万元人民币)的水产品从库尔纳运往达卡。“库尔纳的虾蟹更好卖了!”
朱文昱还观察到:“通车后,河北岸新建了工厂、加油站等设施,周边居民的生活也日渐向好。就连我常去的那家炸鸡店生意也一下子变红火了。”
据孟加拉国有关部门测算,大桥为孟加拉国带来每年1.5%左右的GDP增长,受益人口达8000万以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我们海外工程人的使命。我们的不懈努力坚守,把图纸变现实,使天堑化通途,让大家共享繁荣。”朱文昱说。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罗燕琴加入保利中轻下属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的第二十年。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承办的中国政府援外培训班,通过分享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理念,介绍中国食品产业的最新业态和先进的技术,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可直接借鉴的发展经验,帮助学员厘清本国发展的难题和挑战。目前已累计培训了来自老挝、柬埔寨、泰国、巴基斯坦、尼泊尔、赞比亚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名学员。
职业生涯中,作为中国食品院总经理助理的罗燕琴参与了211期援外培训班的管理工作,收获了大大小小的工作成就无数,但她始终认为“一声声感谢最珍贵”。
2019年,罗燕琴赴卢旺达组织卢旺达农产品加工及保藏技术海外培训班。期间,一位往届学员瑞吉斯·乌姆吉兰尼兹跑来与罗燕琴分享了他这几年的创业情况。他原是卢旺达青年农业企业论坛农业加工主管,通过中国食品院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了用红薯粉加工面包的技术,还参观了相关的食品加工设施企业。回到卢旺达后,他购买了中国生产的面包食品加工机,开了一个红薯面包家庭作坊。由于当地原料价格低,独特的技术和工艺使红薯面包口感好、成型漂亮、卫生安全,很快打开了市场。经过2年发展,他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郊买了地,将家庭作坊扩建为面包加工厂,不仅为卢旺达各超市、食品店供货,也成为当地企业和学校采购食品的供货商。
“感谢中国提供的培训机会,感谢中国食品院传授的实用技术,这让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卢旺达农产品加工及保藏技术海外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瑞吉斯·乌姆吉兰尼兹分享了自己的红薯面包加工厂案例,并鼓励其他学员也要将培训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2021年,一封给中国食品院的感谢信同时送到了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牙买加农村女性生产者联盟感谢中方为牙买加农村女性生产者提供了参加食品安全和保障体系国际培训的机会。信中这样写道:“培训课程很好地促进了人员互动,让女性生产者学习了在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农业层面推动食品安全和保障的知识。这种高水平的培训,让我们的学习成果能够在农业价值链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我们期待在农业加工、温室农业、有机农业和研究等专业领域进一步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持续增长,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
以格鲁吉亚为例,通过援外培训班搭建的桥梁,2015年中国食品院与格鲁吉亚农业部国家葡萄酒局成立了格鲁吉亚葡萄酒(中国)推广中心。罗燕琴说:“我们组织了4期格鲁吉亚酒类流通与推广研修班,为格鲁吉亚葡萄酒行业培训了100多名学员。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格鲁吉亚葡萄酒受到中国消费者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参与出口中国的格鲁吉亚酒庄从100家发展到441家,出口中国的葡萄酒数量从26万瓶增长到约900万瓶,给格鲁吉亚农业领域和葡萄酒领域创造了持续增长的就业岗位。”格鲁吉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格鲁吉亚对华出口7.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格鲁吉亚最大出口市场。
作为中建二局越南籍员工,卢润燕22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建筑,至今已20多年。她先后投入到中建二局在越南承建的多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见证这些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阮文灵大道全长17.8公里、12条车道、10座桥,是越南胡志明市最宽的道路,也是中国建筑在越南承建的重要工程。
卢润燕还记得,刚开工时,由于场地条件不足,只能采取流动办公的方式,道路修一段,临时办公地便往前挪一段。桥下地势低洼,雨季来临,整个办公区几乎都陷在泥泞地里,寸步难行。
道路建成前,当地人得花1个多小时从拥挤不堪的双车道绕行,而如今通行只需20分钟。这也吸引了一大批投资涌入,带动了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2010年,在公司安排下,卢润燕与同事来到中国参观学习。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脚下,仰望着高楼直耸云霄,她抓着同事的肩膀说:“我以为30多层的楼房就已经很高了,但你看看这里!何时越南能像中国一样高楼林立啊!”不仅见识了“中国高度”,她还体验了一把“中国速度”,在去机场的路上第一次体验了磁悬浮列车。这一趟旅程,更加坚定了她努力工作、建设家乡的信念。
回到越南后,她又投身越南茶荣省沿海市的沿海发电厂一期项目。沿海市是位于湄公河两支流入海口滨海地带的一个县级市,距离胡志明市约250公里。
“又是一段艰苦的历程。”卢润燕说,项目地处偏远,各种资源匮乏,“我记得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前几天,海边的风浪特别大,因为担心白天搭建的场地被海风破坏,大家只能凌晨两三点摸黑搭建。”在卢润燕的印象中,那段时期,大家只能租住偏远的民房,楼下办公、楼上住宿,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很难配备齐全,水电供应不足更是常有的事。
除了资源匮乏,人手也紧缺。建电厂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当地的劳动力满足不了需求,只能花大价钱到胡志明市招工。卢润燕说:“考虑到成本,项目便采取搭配模式,技术方面的要求低的工种采用当地员工,稍高一点的工种按比例搭配。这种模式也极大提升了当地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几乎每个项目都能为当地提供上千个工作岗位。”卢润燕说,这正是中国建筑一直强调的“属地化”经营,可以更好地整合各方优势,带动当地技术革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要说这10年的变化,不用说那么远,我和我身边的人就是受益者,我们都享受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卢润燕说,每天上班,她都要经过阮文灵大道和顺桥广场,“看着这些我参建的项目,望着那些高耸的楼宇,看着周边完备的各项配套设施,我感觉拓宽的不仅仅是道路,还有我们的幸福空间。”(徐佩玉)
工程案例
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