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黄关面条项目:让村民小康生活更“筋道”更“绵长”
时间: 2024-07-22 05:24:44 | 作者: 粗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习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桂林理工大学自定点帮扶广西灌阳县以来,坚持围绕灌阳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发挥工科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实施“资金帮扶+技术支援”双扶模式,深入挖掘帮扶村资源禀赋,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农户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持续增强,“一村一业”“一村多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成熟,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新路。
其中,东阳村“黄关面条”加工产业在学校的重点帮扶下,从无到有、从有变优,已发展成为桂北地区远近闻名的地标产业。学校助力帮扶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60余次,乡村振兴办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自治区党委授予“先进后盾单位”;学校入选全国首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名单,连续获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好”等次。
2015年,根据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桂林理工大学担任灌阳县脱贫攻坚后盾单位,定点帮扶6个山区村,灌阳县黄关镇东阳村便是其中之一。东阳村位于县城南部山区,2015年底精准识别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24户129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3.25%,是全县名副其实的贫困大村。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东阳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本的建设、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在2017年整村脱贫摘帽,并荣获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黄关当地一直有加工面条传统,且黄关面条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独特,具有筋道、不易糊、口感温和、性价比高等特点,深受众多购买的人的喜爱。黄关面条不仅是当地村民一个主要经济来源,更是灌阳人祖辈的乡土记忆。然而,黄关镇周边村庄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存在生产不成规模、卫生条件差、经营理念落后、品牌价值度低等问题,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为村民带来持续性的稳定增收成效有限,亟需变革改造升级。
2021年7月,学校组织政府、科技专家团、企业三方代表对帮扶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进行专项调研、反复论证,对东阳村发展面条产业达成一致意见。学校连续两年投入项目资金50余万元,为“黄关面条”项目的顺利启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启动以来,学校一面出资金建厂房、买设备,一面出专家教技术、创品牌,指导东阳村通过搭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平台,进行企业化运营管理,全力以赴把“黄关面条”这一品牌做好做优,为农户带来源源不断的增收效益。目前东阳村“黄关面条”建设项目已转化为一家取得营业执照、食品安全生产证,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村集体企业(灌阳县阳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为东阳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吸纳40余名脱贫人口到工厂进行就业,为脱贫户家庭带来每月3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项目年产量1000吨、年产值达500万元,大大增强了东阳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大跨越,由2015年的3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30万元。
一是深调研,做好产业发展整体谋划。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东阳村黄关面条特色产业发展,党委班子成员、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到东阳村调研,选派干部走村串户、走街串巷,掌握村情民意,派出科技专家团队对发展面条产业进行“问诊把脉”,形成了《东阳村黄关面条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调研发现,“黄关面条”筋道好、不易糊、价格合理,在桂北地区小有名气,深受灌阳人民喜爱,无疑是标志性农副产品,具备进行集约化、科学化发展的价值。在初步确定方向后,驻村带领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组成产业考察团先后赴河南、山东、福建等地进行调研学习,制定《东阳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黄关面条生产项目列入重点发展名录,《规划》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面条园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项目实施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撑。二是定模式,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企业建立之初,村里集体经济实力弱小、村民技术水平偏低、缺乏产业带头人、村民入股信心不足,“黄关面条”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局。面对痛点问题,学校及时把脉开方,推动实行“党支部+科技特派专家+致富带头人+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指导驻村带领村两委干部发挥基层组织优势,争取多方资源助力产业发展,广泛宣传村集体产业发展优势,耐心解决村民思想顾虑,激发农户入股动力,凝聚起了发展“黄关面条”产业的民心力量。三是抓落实,推动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整体规划和运行模式确定后,学校率先投入50余万元,撬动政府帮扶资金共计260万余元,用于土地租赁、厂房修建、设备采购、资质申请、人员培训等。学校专项工作组协同、村两委干部夜以继日投入基础建设,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实现了黄关面条生产加工厂建成投产。
一是破解技术难题。黄关面条生产之初,面条韧性、面条口感等方面质量差强人意,相比其他面条产品,口感和品质始终达不到理想水平。为此,学校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选派食品工程学科专家组成了科研攻关小组,深入厂房仔细观察传统面条制作流程工艺,决定从面粉质量、面团静置时间、水温、面团揉搓和分割过程入手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对原有的机器进行改良。通过以上的措施,有效地解决面条质量难题,最终产出了久煮不烂,口感爽滑,更受市场青睐的高品质面条。
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面条生产设备流程繁琐,生产效率低、出面率低和村民上岗操作门槛高,这些问题导致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采购需求。因此,学校第一时间选派机械工程学科专家团队,深入东阳村面条厂进行设备升级与维护。将传统半自动化的上料和切割系统升级到更新的全自动上料系统和更精准的切割系统;同时定期对面条机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停工和生产效率下降。学校还派出专家团队对工厂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维护意识,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以上措施优化了面条的流水线%,解决了销售旺季无面可卖,不敢接大订单的发展制约难题。
三是实施有效管理。为保障“黄关面条”产品质量,确保专家返校后面条生产品质不降、效率不减,专家组深入总结生产设备改造和生产工艺改进技术经验,坚持每季度深入面条厂协助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困难,用农民听得懂的浅显语言,组织开展技能培训6期,编制了《黄关面条生产设备操作规范》和《黄关面条生产工艺标准》,帮助东阳村面条产业始终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
一是实施品牌升级计划。面条品牌不够响亮影响销路是困扰“黄关面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学校选派艺术设计学科专家组建“黄关面条品牌设计与推广”小组,对面条的品牌标识进行设计,按照市场需求对包装进行升级,规格更加多元,设计更加精美,产品更受欢迎,大大提高了“黄关面条”的品牌价值和市场销量,销售额同比增长50%。
二是实施品牌推广计划。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选派学校广告学专家团队协同指导、村干部完成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宣传图片等,并投入专项经费为“黄关面条”拍摄宣传广告,大力支持“黄关面条”参加县市区各类大型展销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
三是实施产品销售计划。学校积极落实消费帮扶相关要求,通过食堂直销直供、工会定向采购、师生员工自发购买等,推动黄关面条“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年均采购5万余斤。同时,积极助力拓宽销售渠道,引导“黄关面条”走向市场,邀请学校市场营销专家和学生实践团队进行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对桂林、灌阳、黄关等商超、农贸市场、食品企业等市场进行拓展。邀请电子商务专家和学生实践团队在淘宝、拼多多、抖音商城等开网店营销。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采购,先后与力源集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桂林银行等多家企业达成采购意向。2022年项目建成投产以来,累计销售超60万元,帮助脱贫户家庭月均增收1000多元。
产业的发展是回应村民期盼,是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面条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物流、包装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题,实现了足不出村就能就业增收的目标,项目建成至今,东阳村年人均收入达19000元,同比增长了20%。其中村集体经济的盈利部分作为东阳村公共财政的来源,用于优化村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助力脱贫群众在小康生活道路上更“筋道”更“绵长”。
学校帮扶东阳村产业发展,以面条产业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可鉴模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面旗帜。“党支部+科技特派专家+致富带头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被10余家村集体产业单位采纳效仿,逐步成为带动灌阳县面条坊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模范标杆”,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述写“黄关面条”品牌价值,不仅带来了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产业发展成效受到广泛认可,被中新社、中国网、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黄关面条”品牌逐步打响,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全村的美誉度和面条产业的品牌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持续巩固东阳村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致力于助推东阳村组织振兴,通过支部结对共建等形式,帮扶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东阳村获评全县优秀基层党组织、自治区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大幅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和保障能力。学校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派驻荣获自治区优秀荣誉、派驻工作队员代表桂林市在全区驻村工作队培训班上发言,派驻干部成为党建领航、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学校党委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协调全校资源帮扶、指导成立村民集体合作社,创新实施“党支部+科技特派专家+致富带头人+农户”产业模式,为“黄关面条”产业发展最大化汇聚了资本资源,极大程度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产业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注重地域特色、做好统筹谋划、坚持科学推进是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学校立足黄关面条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厚、工艺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等特点,凭借东阳村良好的生态、清澈的泉水、充足的光照、优质的面粉、传统的工艺、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客观实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和科学研判,发挥专家人才合力找准了产业发展趋势,通过精准规划、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促民增收实效。
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依托科研力量赋能乡村产业,可以破除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肠梗阻”问题,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聚焦科技帮扶驱动黄关面条产业快速发展,科研攻关小组和科技特派专家的进驻,解决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增添了源动力与创新力。
对传统的面条产品进行改造升级,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消费群体,研发多样化的面条产品。如针对桂北片区农村市场,可研发生产更加实惠平民化的产品,针对高端市场可以考虑推出全麦、高纤维、无添加等更加健康的面条产品。除了传统的面条产品,还可以开发一系列周边产品,如面条礼盒、面条DIY套装等,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提高品牌的商业收入。
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讲好黄关面条的故事,进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认同。需要关注产品包装的创新。可考虑使用更加环保、更有创意的包装设计,突出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村庄文化,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黄关面条官方网站或在线商城,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如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黄关面条的制作过程和独特故事,以此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通过与知名美食博主的合作,让他们亲自体验东阳村的面条文化,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应继续加强与餐饮企业、零售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深化拓展本地市场,争取走向全国市场。
一是打造一体化产业帮扶模式。依托学校帮扶资源,引领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助力“黄关面条”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资源–科技–市场”大帮扶格局。二是探索产业融合开发模式。依托面条产业地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依靠东阳村研学基地平台,开发黄关面条主题乡村游、研学游,打造面条文化衍生品、面条制作体验、“面条+油茶”品宴等旅游观光项目,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工程案例
相关设备